真正的戲肉在交鎖匙之後
分享一宗我個人經歷,或者大家可以作為參考。
當時賣家是一位地產行內人士,雖然屬短線持有、帶點「炒」味,但單位本身性價比高,**翻新完善**,報價合理,整體交易清晰透明。獲利係應該的,專業炒家,值得尊重。
所以交易順利又愉快地完成,之後我將單位交給一間🇯🇵當地大型物業管理公司接手,然後事情就開始變得…耐人尋味。
物業管理在收樓後進行「驗樓」,其後開出一堆「建議工程」:需進行約100万円的額外裝修,他們嘗試說服我「這樣才能達到『入住標準』,招徠租客」。而~他們「有自己配合的裝修團隊」。嗯…你懂的。
作為前日本留學生亦作為 #行政書士,日語、日本法例、都有一定理解,亦有不少信得過的當地人脈可求證。
順帶一提😌你估對方知唔知我背景?知道的。
事前用電郵溝通,之後安排見面。因為是🇯🇵的大型物業管理公司,一直溝通都用日語,不過從名字我估計對方也是華人。結果見面一開始時對方用日語問「冒昧一下,請問您是華人嗎?」。還被讚了「你日語好好哦!」,我也回「你們日語都超好哦」(真心!both!)
然後我交涉「既然這個樓盤買回來已經翻新完好,仍然要再翻新並不合理」。
對方尷尬說「您明白的,這個…這邊多少也要一點利潤」
我「我明白。這種手法香港也常見,但適可而止吧」
對方欣然答應,不過第二日回覆說已經說服了團隊,「酌量減一些,80万円如何?」
沒有如何。我有能力用其他方法解決,轉眼已經換了另一個管理公司。
但如果我是一般海外買家呢?
在語言有限、資訊落差大、時間與時差雙重壓力下,這類操作就好容易被當成「業內慣例」,自然地同意埋單。
最後發現利潤所剩無幾,但過程又好似無違規——只能暗暗吞聲。
而且日本樓一般升值潛力不大,每個月的租金收入才是業主的利潤來源,而如果中間的管理公司不老實,你所賺的租金絕對會「被蒸發」。
💁🏻♀️蛋LC的小貼士
1)「入住標準」請先定義清楚
只要單位符合法令規範並具居住功能,非結構性裝修並非強制。管理公司可建議,但唔可以替你拍板。
2)語言能力 ≠ 制度熟悉
不少海外買家即使睇得懂日文,對管理合約、裝修責任分界仍然模糊。你唔止要明白「佢講咩」,仲要知道「佢可以咁講嗎」。
3)人脈不是裝飾,是保障
有可信的當地專業人士、熟悉法規的團隊,是避免「被代表」的最好防線。
不過我唔係叫大家唔好買日本樓的意思,相反,我一直認為日本物業制度完善、租賃穩定,有其吸引之處。
但買之前,請務必睇清楚制度、理解責任、問得出問題,才算做好功課哦。
💁🏻♀️蛋LC = TAMAGO Language Centre、TAMAGO Legal Consultant、仲有蛋老師
蛋LC法學講堂 日本置業冷知識(2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