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住 vs 歸化(上):歸化人數激增,真的嗎?

💁🏻‍♀️香港人行政書士導讀
永住 vs 歸化(上):歸化人數激增,真的嗎?
根據日本法務省最新公佈的數據,2023年共有 8,863 人成功歸化日本國籍,其中:
1)中國籍:3,122人(首次超越韓國籍,成為最多)
2)韓國・朝鮮籍:2,283人(50年來首次落居第二)
3)來自其他國家(尼泊爾、斯里蘭卡、緬甸等):大幅增加至 3,458 人,5年間增加兩倍。
先說說為什麼歷年來一直都是「韓國・朝鮮籍」居首。
根據法務省的統計,2024年獲得歸化許可的中國籍人士達 3,122 人,首次超越韓國/朝鮮籍的 2,283 人,成為日本歸化最多的群體。而曾經佔多數的韓國/朝鮮籍,則呈現穩定下降趨勢。這個變化的其中一個關鍵群體,正是被稱為「特別永住者」的族群。
🧐什麼是「特別永住者」?
這是一個帶有強烈歷史背景的在留資格。
1945年二戰結束後,日本失去對朝鮮半島與台灣的統治。原本被視為「日本國民」的朝鮮人與台灣人,在日本國籍制度重整後失去日本國籍,成為外國人。但其中許多人選擇留在日本生活,並在此定居、生兒育女。為了處理這類歷史與法律雙重特殊的情況,1982年日本設立了「特別永住資格」,專門針對:「戰前從殖民地移入的原日本國民及其後代,在日本出生、長期定居 的外國人。」
目前,大多數特別永住者來自韓國與朝鮮籍,並以在日本出生的第二代、第三代、甚至第四代為主。特別永住者的特殊背景,讓他們在選擇「是否歸化」時的考量甚為微妙。
→他們雖非日本國籍,但在教育、工作、社會保險等方面與日本人幾乎無異,所以對許多人而言,「不歸化也沒關係」。
→歸化涉及民族認同與家庭立場,更可能引發家庭內部或社區的價值衝突。
→特別永住資格是「過去的歷史遺產」,無法新申請。隨著世代老去,整體人數逐年下降。
所以昔日以「特別永住者」為中心歸化人數自然也逐漸減少也是理所當然的。90年代他們歸化人數甚至達到每年1萬多人。
🧐然而,近年的歸化申請人的確有所變化。
→族群組成變了
目前申請者主力逐漸轉為一般永住者(如留學生、工作簽證轉永住者等),以中國與南亞國家為多。
→政策與國籍制度影響
例如政治風氣等,對有意長期定居日本的人是一種「身份切割」,以韓國為例,我遇到一個韓國籍歸化申請人表示因為涉及兵役的考量。
→子女教育與世代交替
部分家庭為了讓子女就學便利、避免國籍繼承上的模糊地帶,也會傾向選擇歸化。同時,南亞族群中有不少人希望將歸化作為「家庭長期安定」的選項。
所以2024年3122人(當中包括香港和澳門)的華人,真的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罷了。
下集將深入探討:
🧐歸化真的比永住簡單嗎?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