💁🏻‍♀️香港人行政書士導讀
🇯🇵將女兒取名「堕姫」有什麼問題?
日本人為孩子改名,有一個習慣經常令華人震驚:法律上,「漢字 × 讀音」可以自由配對。
雖然只能使用「常用漢字+人名用漢字」,但這些字應該怎麼讀(ふりがな),以往並無明確限制。只要父母願意,「桜子」可以讀作「もも」,「大翔」可以讀成「ぴかちゅう」。這種「漢字表記 × 自由讀音」的現象,就是所謂的 キラキラネーム 文化。
乍看之下很跳脫,但其實背後有三大文化脈絡:
1)推し活文化的延伸
動漫角色、偶像名字變成命名靈感來源。
→「將我喜歡的角色,放進孩子的人生裡」
2)親權投射 vs 子女擁有權
在少子化社會下,孩子被視為「唯一的寶物」或「父母自我延伸」。名字不再只是社會標籤,而是個人品牌起點、情感記憶的容器。
3)社群媒體與突出的欲望
名字越獨特,越容易吸引關注與突出,進一步強化了命名時的「創新衝動」。
然而自由得過了火,終究會回到制度討論。
2025年5月的《戶籍法》修正,明文規定所有戶籍登記時必須加上「讀音假名」,並引入兩大限制條件:
!不可脫離漢字原意!
!不可違反公序良俗(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)!
對不少香港人而言,「漢字可以配上毫不相關的讀音」本身就已經很難想像;但其實更值得關注的是:這背後反映了日本命名文化中的幾個核心價值 —— 對創造力的容許、對親權的尊重,以及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微妙平衡。
隨著制度修法,我們或可重新思考:
名字,不只是父母創意的成果,更是孩子人生的起點。當命名自由遇上社會共識,制度如何取捨與畫界線,其實正好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與制度智慧。
而最後還要提醒一點(這也是令不少香港人震驚的事):
在日本改名幾乎不可能!
除非有特殊理由,且經家事法院批准,才可以更改。也就是說:那個讀音,將會跟隨你一生。
名字,是世界送給一個新生命的第一份禮物。
但這份禮物,最終會由社會與制度共同「拆封」。
在日本,名字不只是個人標籤,更是一種「社會存在」的象徵,它會出現在戶籍、保險卡、學校名簿,也會成為你找工作、買樓、養家的身份代號。
當一個人選擇歸化日本,名字往往是最難割捨、卻也最終要面對的轉折。
要不要改成日文名?用哪個讀音?哪個字義?這不只是行政手續,更是一場身份與文化的深度對話。
在命名自由與社會認同之間,日本社會正在重新找平衡。
而選擇成為日本國民的人,也正是在參與這場平衡的尋找
想了解歸化申請中「名字」如何處理?是否必須改名?需要什麼考量?
💌TAMAGO提供歸化制度 × 中文支援的專業諮詢,讓你安心選擇屬於你的未來身份。歡迎查詢。
https://www.tamago.edu.hk/administrative-procedures-specialist/introduction.php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