🧐到底問題出在哪?

最近在SNS上有一句話引起炎上:
「~歲的同齡朋友都在香港有穩定工作,我卻在日本〇〇〇。」
我猜當事人原意是想表達「自己和同齡人走在不同道路」,甚至可能帶點自嘲?但語言學的有趣之處在於…語境比字面更搶鏡。
🧐讓我試試先分析一下這句話為什麼「惹火」
→對比焦點(contrastive focus):用「卻」字,把「在香港有穩定工作」和「在日本〇〇〇」放在一個天秤上。這樣的結構,可能當事人是希望聚焦在「不同」,但結果會變成「我的不同更值得注意」。
→文化濾鏡:在香港,穩定工作=平實辛勞,而在日本的生活=浪漫或特別。這個無可避免,因為普遍香港人一直把「去日本旅行」視為「好正!!」,所以不管當事人是否其實在辛苦打工,聽者自然容易把它解讀為「炫耀」。
→語用破綻(pragmatic gap):由於沒有明顯「自嘲」或「困境」等,讓讀者自由發揮解讀,就會出現本意和聽者理解之間的落差。
注:語用學(Pragmatics)是指根據語境、說話者意圖、聽者理解因素等等所產生的真實溝通效果。嗯,其實一句講晒大約就係「言者無心聽者有意」的學術化敘述。
香港網絡文化裡,「自我 vs 他人」的比較句似乎經常被視為隱藏了優越感。對比的標準一旦落在「同齡人」+「異國經歷」,很容易觸發羨慕、不滿或防衛。
所以這句話語言上最大問題不是「內容」,而是「語用設計」。當事人可能想表達「差距/孤獨感」,但形式卻製造了「炫耀」的效果。
有趣的是,大家可以嘗試換上不同的字眼到「~〇〇〇」,自然會感受到很大的變化。
例如:食雪糕、dup石仔、耕田、賣身、原地出道、打劫…
💁🏻‍♀️其實,這種「一句話被誤讀」的情況,不止在SNS,行政手續文件裡也很常見。一個小小的詞語差異,可能導致申請書被解讀為「不符合資格」。我舉一個實例,之前有一個簽證更新的申請,我花了一些時間跟申請人釐清他的情況是「有困難」還是「不容易」符合要求。
語言如何被讀者解讀,永遠比你的原意更重要。不過~ 對外語初學者來說,卻有另有一套完全不同的設定,所以反而一開始倒並不需要太憂慮,放開心情「亂用」🤣就好。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