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水上樂園」酒店大堂到日本「制度防災」

💁🏻‍♀️香港人行政書士導讀
從「水上樂園」酒店大堂到日本「制度防災」
今日最多人看過的應該是這條片了。颱風期間大堂瞬間變成「室內泳池」,畫面所見傢俬、碎玻璃和雜物漂浮其中,類似一個縮小版的海嘯,所以正好解釋了面對比這個畫面巨大百倍的真正海嘯,為什麼當巨浪湧至,「會游泳」並沒有任何幫助。
然而因為海邊景色優美,開展酒店/民宿的生意一直很多人都有興趣。不過其實如果經營的設施位於沿海,法規要求的防災責任會比其他地區更高哦!
🌊在海邊開民宿的話…
→災害對策(法規要求)
日本的「津波防災地域づくり法」與地方自治體的「ハザードマップ」(災害風險地圖)會規定哪些地段屬於「津波浸水想定区域」。在有關區域營運住宿業的話,需提交避難計劃、提供避難路線說明,甚至可能需要加裝安全設備。
→建築基準法・用途管制
在沿海地區進行用途變更(例如把住宅改為旅館業/民宿業),可能會被要求額外的耐水、耐震或避難通道設計。
→保險與責任問題
如果客人在災害中受傷,業主是否承擔法律責任?這些都是經營者必須事前考慮的。
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,沿岸地區的建築設計、避難規劃、甚至居民的防災演練都必須符合法規要求。行政書士的工作範圍雖然不是工程師,但協助企業或地方團體申請「防災計劃」「避難所設置認定」等手續也是我們的工作。
日本作為一個「規則先行」的國家,對於沿海地區的建築和經營事業早已制定了周全規範。無論是民宿、旅館,還是其他觀光設施,只要靠近海岸,都受規管。
相比之下香港的制度比較「即時」:政府在風暴來臨時宣布「掛八號波」或其他警告。日本則強調「事前」:無論你打算經營什麼,先看地圖、先看法規,確定符合條件才可以開始。
💁🏻‍♀️結論是:海邊的民宿和酒店比較貴,係因為成本都係比較貴的哦!!價錢裡除了景觀,還包含了「津波防災計劃書」「避難路線圖」「用途管制」這些 invisible 成本。
換句話說,你不是只買到海景房,還買了一份制度的安心。
有興趣開展這種事業的朋友,記得先買地圖,不是先買沙灘椅。
📩 想知詳情,DM蛋LC就得啦。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