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營管理系列|「500万円」的由來

💁🏻‍♀️蛋LC行政書士導讀
經營管理系列|「500万円」的由來
經營管理簽證的資本金由500万円→3000 万円「增加6倍!」。但反過來,可能大家應該先問「為什麼本來只需要500万円?」。
📙《歷史回顧》
1873年(明治6年):渋沢栄一(記得這個偉大的爺爺?)創辦第一國立銀行,被視為日本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株式会社。當時並沒有硬性資本金規定,而是依政府批準與實際出資額。
昭和後期~平成初期:公司法逐步引入最低資本金制度
→株式会社(KK):1,000万円
→有限会社(YK):300万円
2003年小泉純一郎內閣領導的総合規制改革会議・第3次答申裡,已經開始檢討外國人「投資/経営」簽證的運用。當時認為「公司法」最低資本金制度(300万円〜1000万円)當時的1000万円按通脹大概是現在的1300万円。直接套用到外國人簽證上,就會產生「門檻太高 → 無法吸引外資」的副作用。於是法務省提出了折衷標準:最低投資500 万円,或者聘請2名員工。
2005 年3月:國會提出「公司法」整合法案,刪除資本金下限。
2005年6月:「公司法」法案通過於2006年實施,最低資本金制度消失,日本進入了「1円起業」時代。
2006年9月:當時52歲官房長官安倍晉三接任首相。安倍晉三是日本戰後最年輕首相,同時也是首位戰後出生的首相,他的政策基調是「規制緩和 × 外資導入」。
當公司設立可以「1 円起業」後,法務省提出的500万円基準變得更加重要,否則外國人創業簽證就會形同虛設。最終500 万円這個準則落實。
🧐小泉 × 安倍 的角色
小泉純一郎:規制改革的推手,把打掉公司法門檻,並在「吸引外資」的政策討論中,催生了500万円這個替代標準。
安倍晉三:接棒落實改革,在「1 円起業」時代裡,500 万円準則變成「必須的防火牆」,並與他強調的「外資導入 × 制度可信度」一併推動。
所以500 万円並非不是國會立法,也不是「公司法」的延伸,而是在行政部門的討論中的折衷。它高於有限会社舊標準300万円,又低於株式会社的1,000万円,算是「合理中間值」,然後….一直停留了在那裏,21年來,整個世界翻天覆地,它仍然停留在那裡。
💁🏻‍♀️蛋LC小貼士
制度裡的數字,往往不是計算公式,而是歷史與政治妥協的結果。500万円是如此,即將被3,000万円取代的標準,更會成為新的時代記號。理解這些脈絡,對真正看懂日本制度的走向很有幫助。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