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報導全文翻譯)
//「在日本,只要有 Help Mark(ヘルプマーク),什麼都可以做。」
——這樣一句話伴隨著一段影片在社群媒體上瘋傳。畫面中,一群被認為是中國遊客的團體,佩戴著紅底白十字與愛心標誌的「ヘルプマーク」,堵在餐廳門口。
估計影片由一名日本顧客拍攝,並與「中國旅行社向旅客發放Help Mark」的傳言一同擴散。雖然真偽不明,但據説這些旅行社會告訴旅客「只要佩戴這個標誌,日本旅行就會更方便」,導致此事迅速引起爭議。
在X(前Twitter)上,也有人貼文稱:「在迪士尼看到看起來身體健康的中國遊客借輪椅,用來取代門票插隊。」這些言論讓怒火與不安就像滾雪球一樣迅速膨脹。
這場爭議的背景與大阪・關西萬博的「特例配布」有關。2025年萬博舉辦期間,日本政府曾針對需要配慮的訪日外國人,在會場及主要車站發放Help Mark。部分說明圖片被截取後誤傳成「外國人都能無條件領取」而引起誤解。
一些網民進一步火上加油。他們並不認為這是誤會,而是「明知制度後刻意濫用」,將 Help Mark視為「旅遊秘技」或「免責符號」。原本為了促進同理心的小小制度,瞬間被誤解為「作弊通行證」,也讓日本社會感受到善意被背叛。
炎上往往是情緒先於事實,這次也不例外。「聽到中文就該無視。」「中國人都是罪犯。」「有精神來旅遊,就不需要幫助。」「性善論的制度已經行不通。」急速升溫。
國際殘障者組織日本分部(DPI日本會議)事務局長佐藤聰表示:「制度的初衷被遺忘了。」
「Help Mark 是東京都於2012年推出的小型紅色吊牌。它的目的,是讓外表看起來健康、但實際上有內部障礙、慢性病或懷孕初期等情況的人,能夠向周圍傳達自己需要幫助。
如今全國各地都採用這制度,在電車或巴士上有助於讓座、或讓站務員更容易提供協助。它不是『特別通行證』,只是讓人在生活中的更容易獲得一點關懷的標誌。」
這項制度最大的特點在於「方便性」與「彈性」。
領取時無需提交任何證明書或診斷書,只要以口頭方式提出申請,即可免費取得「Help Mark」。家屬或支援者也可以代為領取。
由於制度沒有嚴格限定對象,因此能夠涵蓋外表上難以辨識病症的患者,或是暫時需要協助的人。鐵道與巴士業者也共同配合,使這項制度逐漸融入日常生活。
佐藤事務局長警告:「國籍無關緊要,只要需要幫助的人都能使用。但若不需要卻使用,制度就會變質。若社會開始懷疑『他真的需要幫助嗎?』,那真正需要的人反而得不到幫助,制度的信任也會崩潰。」
為什麼「Help Mark」會被誤認為是「旅遊秘技(Travel Hack)」?一位熟悉中國社群媒體的旅遊業界人士這樣解釋其背景:在像小紅書(RED)與微博(Weibo)這樣的中國社群平台上,介紹「日本旅行便利小物」的貼文非常受歡迎。
其中有時會出現「Help Mark」,並附上「比較容易被讓座」、「遇到困難時會有人幫忙」等體驗分享。
實際上,它並不是所謂的「快速通行證」或「特別通道通行證」,但似乎因此被誤解了。
同時,也有傳言指出,一些中國旅行社曾在日本大量取得 Help Mark,並發給自家團客。
雖然實際的供應管道尚不清楚,但當這類消息在社群上擴散後,就被錯誤地與「旅遊秘技」的概念連結起來了。
事實上,Help Mark只是為了「請求體諒」而設的標誌,並沒有任何法律效力。然而,在SNS上,它卻被誤解為「特權的象徵」。前述的日本障礙者團體「DPI日本會議」事務局長佐藤聰表示:「我之前並不知道在外國觀光客之間,Help Mark被當作『旅遊秘技』介紹。看到這種與原本宗旨不符的使用方式擴散,感到非常遺憾。正因如此,我認為我們更應該透過多語言的方式,清楚解釋制度的本意,讓真正需要的人能安心使用。準確地傳達對象與用途,才是最重要的。」
Help Mark 並不是「用來取巧的工具」,而是一封「向社會靜靜發出的請求信」。要真正理解它的意義,並支援那些需要它的人,與其讓憤怒與不信任摧毀制度,不如用冷靜與理性去守護它。這才是我們共同的責任。//
🙄喂…做咩又玩爛佢呀!!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