⚠️今日講嘅呢個字唔係日常用語。
日文會唔會話人「低能」呢?
會☺️百幾年前同尋日都有活生生嘅例子添(圖)
時間有點久遠,要追溯到明治時期。當時日本大量翻譯德文醫學文獻,極速引進西方醫學知識和概念,帶來的文法衝擊當然亦影響到語言。
「低能(ていのう)」於這個背景之下誕生,是指「精神病和健康之間的状態*」的 #醫學用語。
由於同音,所以後來出現用字變化(汗,即係學者們寫白字)變成「 #低脳」,甚至正式紀錄在文獻上(連結在下面。字非常細,就快睇到鬥雞🙈)。
大文豪例如 坂口安吾、江戸川乱歩、太宰治和岸田國士等等的作品裡面都有使用「低脳」,漢字無論點睇都好生鬼🤣覺得係指「跌低咗個腦」。
必須強調這個字連帶背後概念當初由學者引入日本,所指的能力並非「智能」,而是指「*所能夠承擔責任的能力低下」,原因來自「精神不健康所產生對 #判斷常識和善惡能力的低下 (咳咳,好應景)」,當時的日本刑法有針對這類型能力有損人士而減刑,引入西方的司法文明概念。
至於正字「低能」,慢慢由醫學用語走入生活並發生變化,泛指「智能低下」,不過無論如何都帶有醫學色彩,因此在日文中並非咒罵用語。要鬧人智力,最常見都係講返「バカ」或者「アホ」🙊
『監獄協会雑誌』第15巻第1号 明治35年(1902年)(第13頁)。
🔎「低脳」 https://www.jca-library.jp/kangokukyoukaizassi/PDF/vol15/15(1).pdf
#平日多練習
#實戰能力暴漲💪🏻